有哪些惊艳的室内设计案例让你深受启发?
偶然看到 @王儿王 分享的室内设计案例——Inner City Blue,真心好看。于是想知道大家都见过哪些惊艳你的室内设计案例?请举例说明?
翻译成中文可以理解为“案例学习”吧。
怎么对案例进行学习呢?
首先要分析不同的成功案例或者大师作品,
然后分析不同设计师的设计风格,概念发展方法以及材料运用等各个值得学习的方面,
最终总结并切尝试在自己的设计中运用到这些知识,
并能够举一反三。
这个分析、总结再到运用的过程就叫做Case Study啦!
如果还有更多关于艺术留学或者作品集制作的相关问题,都可以后台私信或点击下方加特工微信,与橘长助理1v1交流哦~ 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分析一下。
其实有很多著名的建筑师同样也是优秀的室内设计师,
比如,包豪斯的第三任校长米斯·凡德罗(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他在1929年负责设计巴塞罗那世博会的德国馆。
场馆建成之后,他发现没有合适的室内设计能配的上自己的建筑,
索性自己来吧。
经典的巴塞罗那椅就这样被设计了出来。
范斯沃斯住宅(The Farnsworth House)是刚刚在上文中提到的建筑师米斯·凡德罗的作品。
同时,他也是提出“less is more”概念的人,
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
米斯·凡德罗的设计从建筑到室内再到家具,
都精简的不能再精简了,找不到任何装饰成分的存在。
范斯沃斯住宅就是他极简主义的代表作品,
整个房子仅靠八根钢柱支撑,
房屋的四面没有墙壁,全部是落地窗。
坐在室内就可以360度环看四周的树林。
设计师希望用落地窗完全替代墙体,让建筑与自然在视觉上没有任何阻隔,
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住宅不应该是景色的破坏者,而成为环境的一部分。
同时,玻璃落地窗最大程度的削弱了室内与室外的界限,
自然景色得以毫无保留地溜进房间里。
所以,住宅内部的气氛会随着外部季节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春天生机勃勃,秋天肃穆萧瑟,
环境融入室内设计中,是不是很浪漫呢?
范斯沃斯住宅位于美国芝加哥的郊区,
当冬天来临,这里会下很大的雪。
建筑所在的树林被白雪覆盖,
同样为白色外观的住宅与周围白茫茫的景色似乎真的融在了一起。
这可能就是设计师最想达到的效果吧!
当然,你可能会觉得这个住宅的实用性和私密性并没有那么好,
实验性和概念感超过了居住本身的意义。
但是极简主义的设计理念却展现的淋漓尽致,
正是值得学习的地方。
我觉得没有哪个设计是完美的,
但是我们总能在好设计上学到点什么,
并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case study的意义。
类似的案例还有赖特的流水别墅,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一下呀!
法国的马赛公寓是著名建筑师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作品。
跟前一个小型住宅不同,
马赛公寓是一个可以容纳一千多名居民的公共居住空间。
柯布西耶用“垂直花园城市”的概念,
打造了马赛人民居住、生活和娱乐为一体的建筑体。
整个项目的设计重点是公寓的空间规划,
我认为也是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部分。
首先,
公寓的一层是完全架空的,只保留建筑的承重结构。
这里可以作为停车场使用,也用来通风。
其次,
公寓的公共设施全部移到屋顶的“空中花园”,
这里有休闲区、跑道、健身房、幼儿园和游泳池等等。
公共区域的整合和集中规划让居民们拥有了更多交流的场地和共处的机会。
马赛公寓设计有大小不同的户型,
大多数户型都是“复式loft”房型,跃层相互穿插。
不同于一般住宅走廊两侧各有单元房的布局,
马赛公寓的走廊是设计在建筑一侧的,另一侧为单元房。
这样每三层才需要一个走廊,大大增加了住宅的纵向使用面积。
公寓的家居配色和家具尺寸都是通过居住者的特点而定制的,
针对不同的居住人群还分配有不同的房型。
可以看出柯布西耶对于空间规划的一系列设计,
都是希望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一千多个居民的生活问题。
当你的设计在空间规划上卡壳的时候,
可以翻出马赛公寓这个经典案例找找灵感,
多尝试一些不一样的设计手法。
Airbnb的总部大楼位于旧金山,
世界最大的建筑公司Gensler负责室内设计工作。
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两个公司的合作项目。
Gensler的设计团队认为,
现在的办公空间越来越倾向于模糊工作和生活的界限。
设计师希望能够尊重人们的行为和生活习惯,
根据使用者对工作场所的期待来设计室内空间。
而不是用环境限定人。
这与Airbnb“像在家一样舒服(All in the comfort of home)”的企业文化不谋而合。
因此,
在正式设计开始之前,
Gensler的设计团队在airbnb的总部待了四个月左右的时间,
亲身体验了作为建筑使用者的切身感受。
最后,
团队决定设计一个开放式的办公空间,
由员工自由选择工作地点和工作方式。
Airbnb总部的每间办公室都被设计成不同的风格。
由于员工们来自世界各地,
室内设计上也运用了全球各国的色彩与元素,
你能看到北欧风格、东南亚海岛和地中海风情出现在同一个区域,
每个办公室都像是一间迷你airbnb民宿,
员工们可以在不同国家和文化之间自由选择,
并且随时“串门”。
甚至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室内设计中来,
把办公室变成你的客厅或者卧室,
可以躲在洞穴里敲代码,甚至带着狗狗来上班,
只要你觉得舒服,办公室由你决定。
我在做室内设计时,
总是分析建筑,分析周边环境,分析用户群体,
试图找到一个自认为合适的概念来匹配建筑和空间,
但又总是无意识的掺杂了很多主观意识和判断。
这个案例给我最大的启发是做设计的思考方式,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真正以空间使用者的身份思考问题,
可以避免很多“想当然”的不合理设计,
创造更多“真正有用”的好空间。
基督之光大教堂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公司SOM(Skidmore, Owings and Merrill)的项目,
获得过美国建筑师协会AIA荣誉奖。
2005年开始动工,是21世纪第一批建成的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并不认同“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理念,
它们认为“less is bore”。
既然叫做基督之光大教堂,顾名思义“光”是整个设计中的重头戏。
室内设计中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大厅58尺的巨幅基督像了。
这是一个带有九万四千多个孔的金属墙板,
当阳光照射进教堂,耶稣基督的形象就会透过阳光显现出来。
不管你是否拥有信仰,
只要身处教堂之中,真的就会感觉神圣无比。
其实这个设计不仅是为了增强宗教氛围,
更重要的是解决室内的采光问题。
白天,
教堂既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又要避免阳光直射给人带来的伤害。
所以,金属板镂空小孔的设计既能够透光,又解决了光线直射的问题。
室内光线达到明亮与柔和的平衡。
晚上,当教堂室内的灯光亮起,
基督像又通过内部的照射显现在建筑物的外玻璃墙面上,
来往的行人都能够看到巨大的基督像,
即使不进入教堂也能和建筑物产生共鸣,感受耶稣对世人的爱。
(忍不住为设计师的巧妙设计鼓掌 )
在教堂其他功能空间,细节之处的用光也非常值得学习。
比如,
在大厅两侧设有不同的小型礼拜堂,礼拜堂里有耶稣基督和圣母玛利亚的雕像。
有的雕像顶部的天花板埋有射灯,
光线从顶部打下来营造出圣光的效果。
有的雕塑上方预留出了洞口,阳光直接从外部射进来。
狭长幽暗的走廊尽头是披着“圣光”的耶稣基督,
整个空间的神圣之感陡然而生。
作为一个宗教场所,室内设计处处体现了与信仰有关的内容。
入口处的大门门把手是一对鱼儿的形状。
鱼是基督教中很重要的象征符号,
从进入教堂的一开始,
教徒们就能感受到神的召唤和心灵的慰藉。
如果你俯瞰整个教堂,建筑本身也是一个鱼的形状。
鱼尾是教堂的入口,
大厅的一千多个座位像一排排鱼骨面向中心位置的讲坛,
鱼的头部正是巨大的耶稣基督像,
所有人在耶稣的注视下礼拜,
气氛庄严又神圣。
就连教堂的烛台也是精心设计的,
当阳光照进教堂,
十字花烛台在地面上的影子也恰好是十字架的形状。
这些细微之处的设计足以让人感动。
基督之光大教堂也是这篇文章介绍的几个案例中我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当我感觉自己的设计平淡无趣的时候,
我会想起这个案例。
尝试找点有意思的光影手法放在自己的设计里,
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觉得前面几个案例都是大师之作,遥不可及、高不可攀,
那么最后一个案例可能会亲切许多。
谦虚旅社是北京胡同里的一间只有12平米的小房子,
设计师曹璞的另一个身份是摇滚乐队“后海大鲨鱼的”吉他手。
这个案例一下子惊艳到我,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的设计概念。
如今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已经变成了大杂院,
好几户人家挤在一个小院子里,
原本四合院中间的天井也被各家占用的只剩一条可以行走的小道。
每个人都尽可能的在这片小天地里多占用一点空间,
邻里之间磕磕碰碰也避免不了。
但是“谦虚旅社”并没有继续进攻原本就被塞满的院子,
而是思考如何把更多的空间还给邻居们。
因此“退让”成了这个项目的设计概念。
通过可滑动的墙体,设计师改变旅社和室外空间的面积占比,
制造出一个“退让空间”。
白天旅社没有人的时候,
墙体向内滑动,压缩室内面积,把更多的空间退还给院子。
邻居们可以在这里坐着聊聊天,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晚上人们回来了,室内需要更大的活动空间,
墙体向外滑动,占据原有的面积。
人们有足够的空间在室内看书学习。
这一来一去,一进一退的空间设计让小院子变得宽敞,
邻里之间也减少了占用公共空间带来的纠纷。
胡同里的生活变的有意思起来。
我反思自己做的设计,
一直想的是如何最大化的利用空间,
从来没有逆向思维,想过如何减少空间。
当然,这个案例给我的启发不仅仅是设计的概念方面,
更多的是对社会的思考。
“谦虚旅社”的室内设计在提升四合院居住环境的同时,
也改善了邻里之间的关系,帮助解决社会问题。
室内设计的初衷不就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嘛!
以上五个案例,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启发!
更多关于留学作品集和国外学校选择的相关问题都可以留言或者后台私信或点击下方加特工微信,与橘长助理1v1交流哦~ 也可以根据你的个人情况帮你分析一下。
室内设计偏重于空间与人本感受的精雕细琢,品质为上;而景观设计则能让人感受到草木花鸟的生机到人造构筑的别出心裁。那么两者结合是否能催生出惊艳的设计呢?(正文共:4176字30图,预估阅读时间:11分钟)
01 遇见自己,聆听与阅读
讀海,新竹 / 范承宗重启・未来阅读
“阅读如海,在名为阅读的大海里,我们徜徉古今中外,前进四面八方。”——设计师范承宗在一个百年古迹的展厅中提出了这样的概念。
他是如何将书海这样磅礴而宽广的概念应用于限制条件极大的古迹室内中?不急不急,接着往下看叭~
在新竹市有一座名为新竹州图书馆的百年古迹,近些年,艺术家的创作与各方努力促成了这个珍贵的百年古迹修复重启,邀请了多位策展人与艺术家们进入其中进行创作,以展览形式重新让人们走入其中认识这个充满历史魅力的地方。“读海·新竹”这一项目便是在其中展览空间里的室内景观打造。
强调中式线装——一种历史悠久的手工书籍装帧方法,意欲唤起一座磅礡的书海,涌进沉睡已久的内心中,意识成为文字,文字落于纸张。
将书籍翻转,构造成海浪状,强化了空间的围合感。瞧,室内的灯光氤氲,整个空间古色古香,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藏书室,为心灵的阅读提供了庇护港。(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2o.com/reading-an-ocean-cheng-tsung-feng/)
看那些装帧,一线一页都是手工制成,书册凝结了厚度,死物也便成了活物,知识映照在我们心中!在这样的空间里,有谁不想来一次深入的与自我的交谈呀?
02 尺寸天地,建筑的天堂
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上海
走出小型的展馆空间,我们来到博物馆的世界。
博物馆,意为广纳万物,那它能将城市和建筑装进去么?通过模型?或是影像?
上海便有这样一家容纳了各个时间、空间、地域的项目的中国建筑模型博物馆,接下来便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叭~
Wutopia Lab以预言未来城市的方式完成了的中国第一个建筑模型博物馆。他们将整个博物馆内空间设计成一个巨大的未来城市,各类不同的建筑、城市的模型组成了这个未来城市肌理上的不同的部分,成为了一个有机整体,各自发散性地预言着不同的未来。
家肯定会好奇,如何结合模型这一要素,在一个室内空间形成连续而又合理区划的城市空间?这个案例给出的解答方案便是通过合理排列线条感强烈的32mm圆杆,构成这个“城市”的基本元素,而这个基本元素又通过不同的排列组合串联全场形成统一而又丰富变化的区域。
接下来便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些该案例里极具视觉冲击和创造力的“城市”区域叭~
主城区是由5653根钢管建造的名为The Last Redoubt(最后堡垒)的垂直城市,它将不同的模型安置在不同高度上的承板上。由于参与主体的不同,它又同时具有人和模型的两种尺度。卫城 | Acropolis
设计师用20世纪初美国画家William R Leigh所创作的关于未来城市的幻想绘画作品——Visionary City来命名The Last Redoubt的入口大厅。它像一个空荡的旷野,当四周的玻璃通电后,玻璃背后的宏大的垂直城市突然出现在你周围,地面上会出现投影掠过这个世界的惊鸿,置身于幻觉与真实中,哪个才是真正的Visionary City?
The Last Redoubt中三个主区域分别为Tijuana(星际牛仔),Ironia和Pod bay(2001太空漫游)。前二者为由不同排列方式组成的展厅,后者为交汇空间。三个主区域|Three Dimensions
除了主要展览区域外,碎片空间运用也极为精妙,充分结合了光影氛围的塑造以及场地的独有性。
漫步在这个展厅中,谁能想到这样梦幻的室内景观来自巧合呢?光线穿过空洞悉悉索索地洒进房间,看厌了人供模型的时候便可来到这样的空间感受自然的力量。而这本为了减轻夹层重量而把楼板变成了穿孔板的手法,让设计者将其设计成特展厅,命名为Tyell,向伟大的《银翼杀手》致敬。意外的致敬(银翼杀手) | An unexpected salute
这里,数控墙与黑暗的空间相结合,你想要的科技感这里都有~午夜之地 | The Night Land
此外,还有三个神圣空间与三个空巷,是连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桥梁
设计者说:“当圆杆矗立起来后,阳光仿佛被过滤般滴落在博物馆内,整个博物馆看上去真实又不真实,实体被消解似乎还是存在的。”空间便仿佛在这样巧妙的手法下的消解了,与外界相独立却又丝丝相扣着。轴测图与平面图
(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926871/models-in-model-wutopia-lab?ad_medium=gallery)
03 北极薪火,科技的承载
The Arc游客中心,挪威
北极是什么样的?
你可曾想过去北极旅游?
到北极游玩的第一站相信大多人来到的都是游客中心,本案例介绍的北极游客中心可谓是别有洞天~
建筑事务所Snøhetta在地球赤道以北78°的北极圈设计了一个名为The Arc的游客中心,它同时也是世界记忆的档案库:这个巨型的档案库不仅向人们展示世界上最大的安全种子库——斯瓦尔巴全球种子库,还介绍斯瓦尔巴特群岛独特的地质条件的演变历程。
远远看去,游客中心仿佛着陆在异界的飞艇,似永恒而又超脱世界。它主要由入口部分和展览大楼等两个彼此分离的建筑体量构成。主体建筑与场景融合,纹理塑造出极端天气的侵蚀感,而玻璃连廊规整的线条则充满理性。
走在玻璃连廊中,环顾四周,白雪皑皑,无论是南侧高耸的地质构造,还是北侧壮丽的自然环境和展览大楼,都能尽收眼底。
走过玻璃连廊,我们从已知迈入未知,仿佛从现世“掉落”到斯瓦尔巴特群岛的“永久冻土空间”中。
这个强大的数字档案馆内部保持了拱形的结构,拱形的墙面也结合现代化科技手段以及VR技术。在这里,昏暗的灯光以及仅4摄氏度的温度让我们仿若置身地底或是宇宙飞船中。(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archdaily.com/927622/snohetta-designs-arctic-visitor-center-for-svalbards-global-seed-vault?ad_medium=gallery)
展览大楼中心是一个礼堂式空间。礼堂中心是一棵大型的落叶乔木,象征了曾经在本土生长的植被。室内植物本是最为典型的室内景观手法,但结合科研历史,用在这里的设计却具有很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它提醒着我们全球变暖的事实,提醒着我们要保护环境的责任。
04 礁石之际,与海洋共享
水下餐厅“Under”
薪火传承距离我们还很遥远。那在放松的时候,大家有没有想过在海底,拿着红酒杯,与心爱的人一起在海洋的世界畅游呢?
瞧,下面这个案例便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在室内近距离感受真实海洋景观的机会。
这座位于挪威海岸线最南端的建筑,似通向深海的海底通道,岿然伫立在礁石上。它同样也是一座海洋生物研究中心,在南北风暴交汇的地方,引导人们与生物也再次交汇着。
随着这一段下降行程,户外不安定、难以琢磨的印象便很快消失,橡木的暖色调带来了温暖而宁静的感受。
在建筑与大海相交的地方,有一扇垂直的窗户,从海平面以上一直延伸到海床。在这个小空间里,照明系统小心翼翼的将窗户的反射率降到最低,使得外部的海洋景观生物最大化,而且展示了大海和空气的交汇,生物与海洋的共舞。(该案例图片来源: https://art4d.com/en/2020/07/right-here-on-the-ocean-floor)
05 星球探险,氧气与星空
NASA火星居住竞赛获奖设计
上天入海,是每个人从小都想过的事情叭~
上文介绍了一个海底空间的案例,接下来小编便为大家介绍一个NASA火星居住竞赛的获奖设计,提前了解下未来的太空生活叭~
NASA的火星居住竞赛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外星生活的畅想空间。
本案例介绍的是来自Kahn-Yates团队的设计,他们的设计特点是通过大量开孔来获得日照。随着建筑内部日照的捕捉,也可以形成独立的栖息地,从而达到在建筑内部空间与自然形成交互。栖息地的形成也有助于抵抗火星上强烈沙尘暴的影响。
坐在房间里,门外绿意盎然,远方充满异境风情,夜晚手可触摸星空,偶尔体验风暴的刺激,远离地球的烦恼与污染,居住起来岂不妙哉?估计是富有探险精神的小伙伴的理想乐园~
不过这么复杂且高要求的结构在异星球上肯定很难建造吧!不急不急,设计团队已经把建造方法想出来啦~(该案例图片来源:https://www.nasa.gov/directorates/spacetech/centennial_challenges/3DPHab/kahn-yates-image4)
航天模组到达火星后,它的外壳会在着陆时分裂而留下预制的核心装置。在着陆后,五轴打印臂将从核心的顶部延伸下来,并使用火星地表材料打印基础。随后,通过手臂打印出混凝土外壳而辅助喷嘴在外壳的两侧印刷HDPE(高密度聚乙烯)层,有效地将火星混凝土夹在中间。然后通过减少甚至去掉外壳结构中央的混凝土,实现日光摄入栖息地。
06 结语
随着近些年科技的进步,不仅使得室内景观能够以更加多样的形式呈现,建筑、室内、景观这类以空间运用为本质的学科也在加速融合。VR、3D打印、数控以及数字化设计等在空间设计领域内也以不同的方式大展异彩。电影中的那些绝妙场景已离我们不再遥远,山水离我们也不再遥远,乃至阴阳的分隔也可以被以空间为载体的技术弥合。室内景观作为空间运用手法最多样的设计领域,科技的参与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不同的光线、阳光、声音以及背景的应用能形成极具差异化以及特异化的设计。
伴随科技参与的加深,让想象变为现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希望这篇 文章能够在带领同学们领略不同类型室内景观的同时,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乐趣~
REFERENCE
http://www.arch2o.com
http://www.archdaily.com
http://www.nasa.gov
电影《银翼杀手》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并注明来源
全是承重墙的二手房,硬是被这位设计大神给改出惊喜感,每1㎡都值得学习!
北京的房子,尤其是老小区的二手房,基本都是承重墙,改动空间并不大,但又有着许多天然的居住痛点,我们最近刚完工的一套案例即是如此,但硬是被设计师ZAN工 靠合理的空间布局给优化了居住痛点,户型看起来也比之前显大开阔许多。
来科普一下我们的这位设计大神:闫小匠的ZAN工
ZAN工,因为姓簪,字比较难写,我们一直称他为ZAN工,ZAN工擅长极简美学和空间设计,是行业内不可多得的设计奇才,过去服务于多家建筑事务所,很多大师级设计作品都是出自他之手。但我们今天讲的这套案例是北京的一套小户型,虽然不能代表ZAN工真正的设计水准,但也是可圈可点,值得给大家来做装修参考。这套北京老房,原始户型缺陷很多:●承重墙比较多,需要在原始结构不变的情况下来做突破。●没有玄关鞋柜,需要通过设计改造一个出来。●厨房很小,不能满足业主各种电器的收纳需求。●每个房间都很小,需要紧凑设计。●一家五口,急需储物空间。
没有玄关?ZAN工给改出来一个!
像北京很多户型一样,这个原户型也是没有玄关的,设计师ZAN工在一进门位置设计了一组悬挂鞋柜,但并没有完全阻隔空间,客厅的光线还是可以自然穿梭到这里,这样的设计不会觉得很堵,在视觉上也更有延伸感。
看一下照片吧,是不是很酷炫?
看到这里,很多人心里肯定在想,这样设计牢固吗?
这个吊柜设计确实是花费了一些心思的,实际设计师在柜子里焊接了轻钢结构,楼板承重,非常结实,顶部吊顶掏空嵌入式灯带,让这一柜子显得更加轻盈有设计感。
说实话,现在流行的极简风格太过于千篇一律了,确实需要一些不一样的设计来让空间变得与众不同。
设计免费咨询通道限时开放:
巧妙过度设计,轻松化解户型痛点
你家可能也有类似情况,就是门后空间很窄,不能直接定制鞋柜,很多人可能就此放弃鞋柜了!
ZAN工巧妙的利用穿衣镜和换鞋凳作为空间过渡,然后再定制鞋柜,门不挡柜子,完美解决这一问题。
(有类似房型的,大家可以参考起来。)
凌乱的家,需要一尘不染的储物设计
原来的房子杂物比较多,家里缺少储物空间,东西都堆在外面,即便老人在家每天都收拾的很整洁,因杂物颜色过多,在视觉上还是显得乱。
储物是这个家庭急需解决的重点难题
不是设计师喜欢设计满墙柜子,是业主家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必须需要满墙的柜子来承载家庭杂物。
但ZAN工还是合理的将所有柜子都统一在一整面墙上,这样集中安排,柜子不会东一块、西一块,显得家里很乱。
同时家里的视觉中心,也都在集中这一面墙上。
全白的柜子在自然光线反射下格外的轻盈干净,满墙的柜子也不觉得拥堵。
狭小的走廊,也能增加收纳空间
家里少的可怜的一组非承重墙,被ZAN工给利用起来,因为卧室面积还算大,于是拆了卧室和走廊的墙,用8公分轻钢隔断代替,内嵌6公分隔音棉,隔音问题也妥妥的。
工型结构,两面柜子,堪称完美空间利用!!
从走廊看过去▼
没有过度用力设计的浅色空间,干净清爽!
整个空间都没有过度用力的手笔,尊重着空间本身的特质,也迎合业主喜爱的随意、轻松的居家感觉。
从定制家具到沙发、地毯都选用浅色调,浅色能有效影响人的视觉感受,达到扩大空间的视觉效果,带个人清爽、平静的感觉。
小厨房,变“大厨房”
如果我们不去刻意界定一个空间,空间就会变得很有趣。
ZAN工将原始的厨房的推拉门给拆了,把中厨移到了小阳台,也就是原先的储物间,里外相连,形成一个L型大厨房,在视觉上空间更有延伸感。
里面的小厨房是重油烟区,外面是“”轻食区”,来承载女主人平日里喜欢做咖啡、烘焙的梦想。
延伸出来的厨房,既是西厨,也是餐边柜,我们早在硬装阶段就预埋直饮机的水管线,与净水机相连,这里也作为一个水吧区。
▲传统全屋定制的吊柜只能做到70cm,无法做到顶,做到顶需要加钱,而我们自己的木作品牌是专做极简定制,可以一门到顶,不加钱,非常极简。
闫小匠联合华北地区最大进口板材加工厂,工厂首次在知乎上对外开团,让大家省去中间商赚差价,就能买到正品板材,闫小匠设计师团队亲自操刀设计,戳卡片,立即进群。▼https://xg.zhihu.com/plugin/eda52b76fc7b3b91091e597a63ec4d6c?BIZ=ECOMMERCE
小中厨,如何看起来不狭小?
餐厅和小厨房之间设计内窗,视觉延伸,光线自然进入,小厨房也不会觉得特别狭窄。
坐在餐厅,可以看到里面的老妈在做爱吃的美食,这样的场景想想都很温馨。
不拆墙,布局变一变,解决所有的不合理
原始的户型是一进门就怼着一张床,衣柜没儿地方……我们调转了床头,空间瞬间得到释放,改造后的房子进门不再拥堵堵,还可以摆下一个四开门衣柜。
衣柜侧面设计超薄书架,解决一进门就能看到柜子厚度的拥堵感。
小朋友的房间面积也不是很大,应业主的要求,这里设计了一个粉色小房子的衣柜床,定制家具的好处就是可以释放空间实现紧凑设计,这样我们就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在靠窗位置设计书桌和书柜,满足孩子成长所需。
留了一盏阅读灯,见光不见灯,当夜幕降临,这盏温暖的小灯可以照亮半间房屋,光线刚刚好。
木纹砖上墙,效果出乎预料的温馨!
很少有人会想到将木纹砖上墙设计,市面上的卫生间墙砖也没什么新鲜的颜色,除了灰色就是各种仿理石纹,不如将木纹砖上墙,一来可以增加卫生间的温暖氛围感,二来完美还原业主喜欢的日式风格。
卫生间虽小,设计师也巧妙的安排下四大功能区
淋浴区、浴室柜、马桶、洗衣机、烘干机……这几大功能区都要放在小小的卫生间中呈现本就不易,设计师特地选用尺寸较小的智能马桶,自带水箱功能解决小区水压不足的痛点。
整个空间紧凑设计,最大化安排下这些功能区。
♥小提示:壁挂洗衣机需要提前预埋水管和电线,才能实现清爽壁挂的效果。
闫小匠联合华北地区最大进口板材加工厂,工厂首次在知乎上对外开团,让大家省去中间商赚差价,就能买到正品板材,闫小匠设计师团队亲自操刀设计,戳卡片,立即进群。▼
这个家其实并没有让人惊艳的色彩,却异常的舒适。
白色和木纹透出温暖的光线以及跃动却又不显突兀的家居物件的色彩,还有一家三口温情的互动……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和谐、温馨,充满着治愈感。
这套房子的设计中,设计师ZAN并没有太用力去设计,而是更多的融合业主喜好及收纳需求,给他们打造一个放松解压的空间,毕竟这是属于他们日后几十年长久生活的家。
真诚分享,喜欢记得点赞!如果你也想通过好的设计巧思改善空间?可以点击下方,一键免费设计咨询▼
看见了,案例分享下。
我不是学美术专业出身的,算是半道出家转行的室内设计
知道自己对于色调美感的些许缺憾,所以总是会看重这些东西。
因为我本人就是想做出来,看着舒服为目的的设计,所以一直寻找这类作为目标,也教会我一些道理。
1.一直处理不好颜色深浅,直到几年前看见这个案例
在本身自然光的条件下,选取的是浅色系,在自然光无法触及的地方,仍然有深色系的装饰搭配,进行强烈的补光照明。
老实说,如果我来选,根本不会选上图那种大花纹的大理石石材,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就用普通的爵士白或者纯白,那么这里该少了很多的趣味。
该深色还深色,不要以个人好恶影响美感。
2.然后我一直在找寻颜色搭配和传统家庭居住喜好的关系。
很多设计师说起来风格千千万万,最后总结为一个——流行。这就陷入一个使用者与设计师的误区循环:
使用者:就要这几种颜色,看着舒服用着舒服;
设计师:今年不流行(以后不流行过时了)
我也经历这样的误区,比较经典的就是木纹结构与跳跃的配色,又具有现代感,这三个是如何糅合一起呢?
因为木纹感是让稍微上年纪的人感觉踏实,
跳跃的颜色又是年轻人思想活跃的象征,
而现代感则是设计师对于整个家居设计的规划,对使用与美感未来的长期规划,让其不过时不落俗套。
后来碰见台湾的一些设计师的作品,让我大受启发
比如饵本近境的设计
可能不少人会不屑一顾,如果说这是几年前的作品 呢?不得不说处理的很好关于以上我说的那几个元素,现在也依然有参考意义。
由此可见,颜色搭配和传统家庭居住喜好是可以统一的。
3.何处寻得高级感
这是我一直思考一直思考的问题,直到看过一些书和伴随的案例才得来一些答案。
为什么人们总是想XX万装完XXX平的房子?但是又要房子在这种造价很难实现的风格?
后来看过这类大宅
才想明白,这种180、280平的房子才会有的效果,80平或许做不来,但是可以满足人对这种风格的向往。
简单的说——就是满足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人至少在自己家里不会再有这种难以逾越的阶级感。
不同的阶级,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所表现出的审美品味和爱好往往通过一种互相对立或者排斥来界定的。
不同群体的审美需要确认,需要区别,只有排斥和对立,那么印证到房子装修,就是“高大上”,就是风格的变化。
没错,户型小也要做出高级感,追求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权利,为什么不做呢?
极简是一种生活方式,
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客餐厅
家不只是一个居住的“容器”,
处处简致,处处留白,才能更好的填充进生活与情感。
平衡有致的空间感,
让人达到一种情绪上的舒缓和冷静。
以简约、质朴的形式取材,大面积使用浅色调,
以原木的纹理为空间进行点缀。
卫生间
主卧
温暖的色调与极简的设计手法,使空间达到理性与感性,温润与硬朗的平衡。
色拥有着温暖、包容、内敛,不张扬的个性,诠释着空间的一切可能性,让光与影在室内达到平衡。 室内设计师培训报名
零基础培训室内设计短期室内设计培训去哪好 室内设计培训班室内设计培训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