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绘图设计理念 > 手绘技巧 > 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

匠人十年·手绘百草 | 一个规划师的草图世界

  这是一个规划师的十年心得,也是十年积累。通过这一张张草图,我们看到了规划师对事业的热爱和坚持。

  2007年8月1日,我正式成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名员工,时光荏苒,至今已然10年。宝贵的10年,记录了青涩、轻狂、成长、转变的每一个步伐。

  刚毕业热情高涨,我抱着当一个designer的心态进入了详规中心。这是一个以优秀的城市设计项目名誉业内的团队,是以营造优质的城市空间为理想的专业团队,能否胜任工作对我是个巨大的挑战。

  工作久了,参与的项目越来越多,逐渐发现工作内容本身与心理预期有着较大的差距,心态发生了转变,从天真地认为每天都是设计工作的斗志高昂的心态,一点点转变成不断应付各种复杂事务与矛盾烦躁焦虑的心态。这其实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当前城市发展趋势的复杂性。

  对行业的直观感受就是规划项目越来越难、一个项目是否优秀的标准越来越多元、我们面对人文关联越来越多。项目的复杂程度使得单凭一张设计图纸就可以解决问题的现象不会发生。我们工作时间分配上纯粹设计时间占的比例越来越少,一年甚至连10张完整的草图都不一定画过。

  恍然发现,每次遇到问题,还是更愿意动动笔,寻找感性的理解,10年下来,陆续有了一些草图积累。非要总结一下的话,这些草图体现出了四个阶段的变化。阶段一,表现为王、复杂繁琐;阶段二,主动改变、多元尝试;阶段三,寻求突破、效果提升;阶段四,解决问题、清晰表达。

  今选取设计过程中的66个片段,通过约百张草图来表达对于详细规划设计的理解和热情。这些草图有的好看,有的不好看,包括了入职考试、实际参加的项目、参与的培训题目等类型。这里,抛开项目的背景介绍、复杂的逻辑分析不谈,只分享在设计过程中最在意的那些想法,分享设计过程中的原始乐趣。

  2007——2009年是入职的头三年,也是职业生涯必须面临的青涩期,在学校掌握的设计方法与思考习惯在工作中占据了主要的影响。随着接触工作的类型深入,对于空间设计本身的理解逐渐得到启发,开始一点点摸索合理的设计方式。

  1、入职考试——滨水科技园区(50公顷)

  以学校的知识为依据,采用了非常详细的画法,图面线条很多,包括了建筑轮廓线、场地铺地线、建筑阴影等。在系统性思维上,综合考虑了功能分区、道路交通、景观体系。在空间趣味上,尤其关注了重要交叉口区域、重要功能核心区域的营造。这张图总体来说具备整体性,但是设计手法还显得非常稚嫩。

  2、滨海度假区的城市设计(56公顷)

  这张图显得很混乱,用更乱的线表达设计思维,用血腥的设计语言追求构图的美观。圆月弯刀似的中央公园绿地,螃蟹状的滨海酒店,这些元素的表达方式显得有些暴力。

  3、居住区详细设计(32公顷)

  这是参加工作唯一画过的真实居住区项目。方案本身采用大的空间轴线,串联所有组团。两张图虽然在追求差异化,但设计的重点主要放在了景观平面设计构图上,这受到了在学校做过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的影响。

  4、奥运赛场周边的新城设计(50平方公里)

  用地方案做到了组团的清晰、重点区域的强化、小尺度组团的精细化。城市设计表达方案进行了改编,正式采用了图底关系的方式,表达对建筑肌理的设计理解,并开始尝试通过大尺度空间序列统领全局,通过统一中的变化追求细节的丰富性。

  5、国外滨水区的设计竞赛(36公顷)

  回归到原始的画图方式,整个图面充分暴露了对于设计本身的真实性的掌控能力不足。虽然对于空间的安排有想法,但是所有建筑群体空间组织的一塌糊涂,表情各异、缺乏协调。作为国际竞赛,方案的整体上差了几个档次,不具备竞争性。当然,最后这个项目没有用这个方案。

  6、转角绿地公园的设计(0.5公顷)

  这是方案的一个部分,虽然尺度很小,但是对建筑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思考。主动打破运用自由曲线设计公园的逻辑,尝试通过几何式的设计方式,硬朗的组织绿地和活动空间,并与周边具有棱角的建筑实现视觉上的搭配。

  7、城市公共中心的城市设计(84公顷)

  采用了最为复杂的设计表现,也是希望用最白描市的线条表现对于场地的理解。(有人说好像看到了漫画式的设计草图)这个方案与之前画的方案明显出现了变化,空间组织的秩序性更强、更注重尺度表达的准确性、细节处理也有过于灵活和随意的地方。

  8、滨水文化创意区城市设计(40公顷)

  这是一次内部考试题目,没有敢于突破自己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还是白描式的,追求线条密度,场地设计的表达追求细节。方案最初的空间布局重点主要是与现状场地内所有树木进行了融合,布局上整体上形成了比较几何的肌理。在方案的深入过程中,逐渐理解了设计的本质:尺度的准确性、建筑群体空间秩序的清晰性、重要点睛空间与建筑的灵活性。

  9、滨水居住区城市设计(3.5平方公里)

  头一次用了比较干净利索的表达方式,空间秩序非常清晰。综合运用了环境白描和建筑肌理图底的两种方式的融合,表现出了层次性、秩序性、建筑群体空间的逻辑性。但是,缺乏了一些个性。

  10、软件科技园区的城市设计(60公顷)

  方案追求图案化的极致任性,用了“圆形”状符号铺满全图。考虑到现状的既有建筑的圆型平面布局方式,新的建筑更希望通过不具备任何空间棱角的形态与其形成一体化的空间效果。虽然是一种符号语言,但是尺度的变化,还有空间连接的处理方式变化,也反映出功能设计上的差异。

  11、大学园区的城市设计(3.0平方公里)

  方案强烈表达对于大尺度空间秩序的组织与安排。中轴引领、偏对称弧线、多向放射是核心图面特征。水景的组织,比较大胆,有系统、有点缀。中轴的设计考虑较为丰富,串联主入口、核心景观水池(冬季室外滑冰场)、图书馆,并通过尽端的环抱式异形建筑作为结束。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项目,方案表现没敢太突破,又使用了自己最为习惯的方式。这也是最后一张用白描方式表现的大尺度城市设计的方案草图。

  2010-2011年是以项目负责人的角色开展工作的头两年,也是职业生涯的狂躁期、焦虑期。这个阶段接触了大量的委托项目,参加了多个投标项目,也积极参加了专业技术的培训和考核。总体上说是设计思路和表达最为大胆的一个时期,是设计思路较为活跃,设计积极性最高,而且不断在调整自己的设计表达方式。

  1、内河发展区的用地设计(24平方公里)

  强化滨水空间的自由性、灵活性,用了大量的软化界面的表现手法,好似有机生物。方案中基本没有直线,都是通过各种曲线,去串联不同功能区,绿化、水体空间成为这些内容和谐组合到一起的粘合剂。

  2、滨海岛屿核心区城市设计(6平方公里)

  开始适应大尺度城市群体建筑与空间的组织方法,方案整体平衡性较强。设计首先组织了比较坚硬的建筑秩序和肌理,让建筑真实有力的存在于图中。在处理建筑群体与中央水体的空间关系时,不断加强直接的渗透,使得建筑与环境相生相宜。

  3、口岸详细设计(57公顷)

  这个地块尺度相对较小,用了更为详细的设计表现形式来表达细节。口岸建筑与轨道站点形成空间上的张力呼应,富有弹性、富有动感。整体建筑秩序与环境的组织,达到了非常动态的稳定构图效果。

  4、大城市城郊地区用地设计(12平方公里)

  这张图板块化的功能布局方式非常明显,开放空间成为这个方案空间节奏的软化剂。用地方案逐渐融入了城市设计的内容,对于局部地区的空间边界的控制更能反映出对空间组织的设计意愿。

  5、综合服务片区城市设计(4平方公里、6平方公里)

  公共服务区域的设计在强调一体化空间序列的同时,也在与周边的城市组团形成空间呼应。居住片区的设计更主要通过模式化的布局,与灵活的公共空间形成统一的整体。充分利用城市滨水空间的景观价值,打造趣味化十足、视觉张力极强的建筑群体。

  6、省会城市CBD城市设计(67公顷)

  这是一次对连廊的尝试。通过整体的构图,实现了建筑连廊、开放空间、构筑物的一体化设计。整个设计主题为“泉水叮咚”,到处都有水声是当时比较强烈的想法,水体景观作为最具柔性的感性要素,与整个一体化的构图互相映衬。

  7、城市边缘区规划设计(2平方公里)

  功能定位不复杂,主要是一个常规城市发展区。现实限制条件较多,用地边边界零碎,规划方案主要通过全新的路网体系、功能搭配,实现综合价值。对于临路空间的组织,界定了多层次发展的空间特征。城市设计方案融入了地方气候特征的考虑,加大了水景社区的设计比重,最终,通过城市景观一体化、建筑肌理的融合,实现了整体方案的视觉平衡。

  8、森林公园设计(1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整体景观与局部城市建设相互融合的方案。为了合理解决好区域与城市发展的关系,城市建设板块更主要靠紧主城区方向。根据地形分析,用地板块的位置和形状更为灵活。为了激活整个公园的活力,设置了富有特色的半山马拉松文化走廊,并综合布置休闲体验节点。

  9、森林公园服务区详细城市设计(120公顷)

  契合场地高差特征,通过富有弹力的曲线线条,组织多样活力的建筑和富有个性的景观环境。场地设计是整个方案的构图核心,围绕图面中部的功能要求,综合设置了高尔夫、滑雪、足球、室内运动场等运动空间。整个设计充分利用了与之相近的山顶空间,通过对三处山顶空间的综合利用,实现了活动区域的延伸,也令整个设计更加富有诗意,产生了冲动的破坏感。

  10、北方城市新区规划设计(13平方公里)

  对于这个区域的设计,脑子里没有任何想画自由线条得冲动。方案采用了最为简单、清晰的设计逻辑,没有追求夸张的复杂要素。纵向主轴作为整个方案统领,横向三条副轴作为方案的功能呼应,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作用。开敞空间顺应城市功能肌理,成为柔化建设空间的感性元素。

  11、滨海城市CBD设计投标(3平方公里)

  探索了一个构图完全异类的CBD区域。通过大尺度曲线构图,形成非常具有有机形态的组合效果。水系景观既产生了任性环绕的效果,又形成了任性环出的冲动。总体而言,手法过于随意,对于细节的考虑非常不足。

  12、总部基地的详细设计(1.4平方公里)

  这张图,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小树叶过河,全凭着一股浪劲儿。”针对这个项目的独特地理位置、独特的特定产业总部基地的气质,设计主题为“水乡丝蝶”。水乡是对于城市本身特色的延续。丝是对于城市纺织文化以及区域的定位的抽象。蝶取义彩蝶扬舞,代表了一种腾飞的愿望。设计构图一气呵成,曲折的大连廊强势植入场地的同时,也使方案的真实性受到了质疑。

  13、行政办公区域详细设计(6平方公里)

  开放空间作为构图的基地,努力创造出符合北方城市的城绿有机结合的生态新城——千鹤新城。整体设计努力构建新型城市政务服务区的空间特色,设计不再一味强化中轴对称,而是通过更为灵活的方式,塑造出有对景、有呼应、圈层环抱展开的空间效果。外围居住组团,没有消极处理,每个组团也各有主题,与核心区的内容整体搭配。

  14、夹江发展区域用地设计(5平方公里)

  方案注重对于现状开放空间,尤其是水体空间的尊重,为此预留了大量的绿化、水体景观空间。强势加强一江两岸地区的活力激活,分别设置多个公共服务组团。为了强化一江两岸的整体性,通过公共空间的滨江布局、两岸组团的对位呼应,慢行景观桥的设置,实现整体缝合。

  15、夹江发展区域城市设计(5平方公里)

  方案努力创造每个公共组团的空间秩序。通过规整有序的、外整内活的、全面开放式的三种形态设计,塑造清晰的组团个性。公共空间设计非常在意与开放空间的呼应,尽可能创造丰富多元的公共界面。

  2012——2014年是工作经验的积累期,也是关键上台阶的阶段。这个时间段,接触的项目密度较大,通过项目类型的丰富性,一点点摸索规划工作的规律。逐渐发现项目的难度开始变大,每个项目都在持续的寻求对于专业水准的突破与创新。

  1、滨海新区概念设计(10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前期思路的概念方案。概念图中创造尽可能多的滨水界面、打造多个几何岛屿状的城市发展板块,在内外整体连通的环境下,形成了丰富的跃动水岸空间。

  2、水乡社区的概念设计(1.9平方公里)

  尝试做的一个以水景为核心特色的现代社区。规划设计方案对于水体加大了设计比重,创造出三个层面的水体景观,即:廊道水体、组团湖面、连通水体。几何化的边界更富有主动的设计精神。路网体系、公共服务空间都在强化水体对于地区的精神引领作用。

  3、科技园区城市设计(3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运用了较多的设计语言的方案。为了使园区的设计更富有多元的表现特征,规划方案主动运用了5种以上的空间构成模式。设计的灵活性也刚好契合了场地特征的复杂性。可能正是设计语言用的过于丰富,包括对于居住建筑群体布局也都富有过多的变化,使最后的图面整体感显得稍微凌乱。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对于一个方案的核心理念表达是缺乏力量的。

  4、新客站站前区域设计(60公顷)

  这是一个轴线设计的草图,设置了直线的、斜线的、多元的轴线。空间的边界、场地的趣味才是整个区域未来呈现出的气质特征。建筑只是空间的附属,不需要突兀、不需要抢戏。

  5、滨湖公园周边区域的城市设计(3.4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最主要表达的是用地板块的布局规律和各类空间边界的确定方式。公园边界表达最为清晰,围绕公园圈层式发展模式的引导,现状优质植被和敏感地形的保留等内容。任何一个片区内的建筑群体都不具备令人震撼的构图形式,但也不乏形态组合中的小情趣。

  6、滨江新区的详细设计(14平方公里)

  使用了大开大合的城市空间布局模式。根据地形条件、周边的景观特色对城市核心建设空间与潜在发展辅助空间进行综合确定。方案没有忽略每个组团的空间特色,依山就势的道路设计,轻松地创造出不断转换的趣味空间。

  7、老城滨江区详细设计(2.9平方公里)

  这是城市的核心地段,方案努力寻求城市空间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断发现城市空间与滨江景观之间的景观渗透。在用地方案的设计阶段,主要满足用地与功能需求,并初步明确开放空间边界和建设空间边界。在城市设计阶段,通过建筑语言的使用,强化用地方案的结构特色,也弥补了用地方案中对于空间尺度的不足。建筑群体设计的节奏变化,具有足够的标志性,强化了富于张力的空间。

  8、老城火车站与滨江的走廊区域城市设计(60公顷)

  老城火车站与滨江之间的最大问题就是空间联系不够,视线严重遮挡。规划方案通过道路的拉直设计、建筑界面的引导性设计以及站前空间的强烈空间提示性设计,强化了火车站与滨江之间的联系,打造了一气呵成的风貌走廊。其中,站前空间的设计采用了非常几何式的构图方法,平面空间方向提示、线形建筑的引导提示、地标高层建筑的点睛提示,都在强化城市空间的内在联系,仿佛在向你讲述一个大的故事。

  9、一江两岸的新区设计(6平方公里)

  规划方案关注城市内在轴线与滨江的联系,规划的空间轴线是城市既有轴线的延伸,并进一步与两岸的功能结构融为一体。方案充分利用河滩湿地的景观价值、休闲特性,通过城市内在景观的延伸,成为两岸景观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局部方案细化上,注重界面的重要性、注重街角空间的标识性,注重核心空间的趣味融入。

  10、滨河发展区域的详细设计(10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最大的设计思路就是加强河流两侧城市发展之间的对位与呼应。不断的实现两岸之间的公园、文化、路径上的联接。两河交汇的半岛区域设计为新兴产业升级服务区,设计方案强化由内而外的圈层展开性,也强调由外而内的景观联接性。通过主动变形的路网设计,实现空间板块与用地形状的协调。

  11、传统文化老城区的规划设计(40公顷)

  这个地区是历史古城所在,现在除了道路肌理外,基本不具备任何历史要素和载体。规划方案从空间特色的角度出发,通过环绕老城外围的圈层绿地,明确老城区空间边界,根据对历史老地图中城市空间格局的理解,充分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价值空间。

  12、滨水居住社区设计(1.3平方公里)

  设计突破传统方格路网对于城市建设边界的束缚。从空间的角度、从城市景观塑造的角度,寻找场地的设计特色。图中所有公共建筑区的建筑组织都是采用了更为灵活、更能体现空间效率的形式去布置。水景的引入,成为整个方案一体化的重要支柱,不断渗透到居住社区内部的同时,也提升了整个景观品质。

  13、城市入口区域的详细设计(2.4平方公里)

  打造具有丰富景观层次的城市出入口意向。草图充分体现公园与建筑群体的一体化设计的思想。公园设计增加了对于亲水空间的丰富性考虑,并根据历史典故,打造了渔舟唱晚的景观意向。建筑群体空间形成完整的线性界面。进一步通过空间的呼应、地标高层建筑的布局,塑造强烈的整体印象。

  14、滨江地区的空间分析草图(13平方公里)

  这是根据调研的情况进行的思路汇总草图。这是宏观尺度的感知判断,也是调研后的第一印象的整理,对于下一层次开展具体设计具有较大的帮助。图中涉及到空间价值区域的判断、山水视廊的判断、重要视线节点区域、空间对位的要素分析等内容。

  15、滨江地区一体化设计(3平方公里)

  设计方案充分挖掘滨江地区的土地景观价值、休闲价值,打造滨江活力充分、视线沟通顺畅、空间特色鲜明的特色区域。右岸设计更偏向独特性,建设用地边界与景观边界相互咬合,实现全新的成地模式。左岸设计努力通过空间的变化、层次性的引导,丰富过长的居住空间界面,并且在两河交汇处的对景位置综合规划落位城市特色公共服务职能组团。

  16、滨江下游地区特色化设计(15平方公里)

  充分挖掘下游水系丰富性的特征,充分考量城市地震断裂带对城市建设空间边界的影响,提出了全新的成地模式。滨江两岸地区强化公共职能的滨江空间比例,有意识的强化公共职能区域的空间板块特色。视线沟通顺畅、空间特色鲜明的发展目标。开放空间将承载核心休闲职能,成为带动区域发展、带动城市土地价值的核心基质空间。

  17、滨江上游山脚下区域详细设计(3.5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的图面感极强,具有“凤凰腾飞”的整体空间意象。整体规划重点关注滨江界面的特色化以及与内陆区域建设特色的融合。滨江以旅游服务和城市生活服务为主,注重打造滨江活力。内陆区域结合现有河流一侧打造以镇区公共服务功能为特色的中心发展带,以中心发展带为基础,向东西方向延展居住组团。在此基础上,靠近山体区域,结合土地条件,引导发展特色生活组团。滨江特色发展带与内陆小镇的中心发展带于滨江处衔接,作为整个区域的发展重心。

  18、产业服务区详细设计(1.8平方公里)

  作为产业组团的综合服务区,被中央开敞空间一分为二,北侧为产业交流及升级服务,南边主要为生活居住配套。方案打破了用地方案对于城市建设空间边界的束缚和呆板的空间表情,通过一体化的设计,产生了更加渗透式的空间关系,并形成一体化的景观序列。开放空间富有活力、富有激情;公共建筑群体秩序井然、标志突出;居住板块层次分明、藕断丝连。整个区域的设计也不忘与城市的主干路形成呼应,创造大气开敞的空间精神。

  19、滨河居住区的用地设计(3平方公里)

  非常几何化的设计模式、具有极强规律性的空间特征、具有多层次的景观组织。不同级别的服务中心,通过公共空间廊道的串联,实现了一体化的营建趋势。滨河景观自然的渗透到城市内部,并与城市融为一体。

  20、滨河居住区的详细设计(30公顷)

  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从城市空间景观角度去思考的居住区设计。滨河界面、主要道路界面的空间处理、公共化职能的保证是这个方案的典型特征。居住区域的设计更加强化不同居住产品之间的空间搭配,既有空间上的明确划分,又保证了一定的秩序。

  21、主要街道城市设计(25公顷)

  最主要的目标是保证公共界面的形成。在公共建筑节点区域、重要交叉口区域,空间设计相对灵活,成为线形空间的点缀。街道空间设计强调横向的层次性,引导层次变化的功能布局与居住产品布局,从而创造视觉舒适的城市街道。

  2014年至今,社会对城市发展的关注迎来了较大的变化,行业内更加关注城市的存量土地、更加关注城市的发展内涵,更加关注城市真实问题的解决。多年的规划工作积累为这个阶段工作开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遇到新区的设计,更多的心思放在了思考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遇到老城区项目,更多地心思放在了对真实问题的求解。这是一个痛并快乐的过程。

  1、城市综合发展区详细设计A阶段(12平方公里)

  这张图在用地尺度的表现方式较为成熟。高速公路将场地一分为二,设计的很重要的内容就是通过开放空间的整体融入,实现两侧的功能与路径的连接。每个分区内又通过贯穿式的空间构图,设计出不同的轴线。这些轴线空间也是城市水体开放空间的核心载体区域,有点绿色指状生长的感觉。

  2、城市综合发展区详细设计B阶段 (8平方公里)

  这个阶段比较崩溃,对于一个场地做了大量的空间尝试。设计条件的变化,也导致方案本身的设计重心不断发生摇摆。对于核心区的空间如何塑造特色作了大量的尝试,从中央绿化两边建筑、中央建筑外围绿化、建筑绿化混合一起、建筑岛屿状嵌入绿地、多层次空间序列模式等。每种模式的尝试都可以塑造出独特的空间趣味,每种模式的尝试也都有一些矛盾需要特殊处理。

  3、城市核心区详细设计(4平方公里)

  方案的设计主题为“城市方舟”。中央区域通过岛状建设模式引领成地特色,外围区是打造了全新类型的水景社区。核心区主要设计了生活之岛、休闲之岛、财智之岛,三个岛屿的功能各有特色,空间设计也都采用了圈层式的处理方式,每个岛屿各有千秋的同时,也不忘整体互相呼应。水景社区的设计强调了对水文化的诠释,每个社区都形成了城市岛屿的感知意象,不同的居住产品通过一定的空间规律进行组合布局,形成富有变化的视觉体验。

  4、创新服务区详细设计(80公顷)

  方案精心安排了层次丰富的空间节奏,有围合、有对位,收放处理方式多样。产业服务区做到了空间凝聚,创造了富有场所感的活力空间。滨水空间界面的立体变化,也保证了空间趣味的形成。不同尺度的雕塑点位,对空间转折做出了重要提示。

  5、特色小镇的详细设计(35公顷)

  这是一个岛屿状的特色小镇,设计通过两种语言实现建筑肌理的对话,一种是纯粹的小尺度、风貌独特的建筑肌理,一种是中型尺度、注重空间使用效率的建筑肌理。两类建筑通过中央的开放空间进行整体融合。中央开放空间是内部景观序列的核心体现,也将是全新的特色活力空间。

  6、城市入口区域的详细设计(3公顷)

  这是一个最小尺度的城市入口区域的设计,仅仅通过道路两侧的两个狭长地块的精细化设计,实现入口区域的空间品质塑造。一侧是由高层地标建筑引领下的高层建筑群,一侧是由多层地标建筑引领下的小高层建筑群。一高、一特的组合方式,形成了具有强烈视觉效应的空间趣味。前景通过对开放空间的整体连通织,进一步强化入口区域的生态效应和整体感知效果。

  7、滨江小镇的用地优化(25平方公里)

  方案通过空间的组织,保证小镇建设空间与文物保护空间的融合,使小镇空间出现全新的文化脊梁。通过对道路网的组织,实现滨江全域空间的整体串联,并进一步明确滨江不可建设范围的边界。空间层次在横向上进一步丰富,拉紧了不同功能空间板块。

  8、城郊区域的详细设计(21平方公里)

  方案的区域现状发展较为混乱,拼贴式、插花式的建设特征明显,规划需要解决明显的实际问题。草图方案强化斜向空间对于区域的整体带动价值,打造成整个区域的空间特色和活力源泉。用地方案没有夸张的构图,没有夸张的表现,更主要通过合理的路网体系、特色化的板块布局、精细化的景观组织,实现地区建设品质的升级。

  9、文化创新活力区的详细设计(1平方公里)

  设计的挑战来源于对斜向开放空间的利用。规划充分利用斜向开放空间的景观价值,但又不局限于空间本身,建筑群体空间的处理结合不同的位置出现了多层次的后退与咬合,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表达。建筑语言运用虽然多样,但还是具有较强的整体性。

  10、山地物流园区的设计投标(20平方公里)

  方案以多角度的地形分析为基础,规划提出了全新的建设用地界限。以打造产城融和城市为核心目标,应对规划用地的狭长性、分裂性,通过大尺度的空间安排实现空间的纵向划分。东侧主要安排城市功能服务组团,部分地区混合布局已批社区;西侧主要安排生活服务组团。为了强化特定尺度的使用规律,规划进一步通过横向开放空间廊道的使用,划分成横向产城融合分区,从而实现多重尺度的职住平衡格局。为了更好的与地形结合,规划方案处处都在与自然环境发生紧密的关系。

  11、山地口岸公共服务区的详细设计(3平方公里)

  方案打造“溪谷流觞”的意境。充分利用场地的自然条件,通过大尺度的开合处理,实现城市建设与景观环境的充分融合。横向轴线是自然的轴线,任性贯通的同时,又与建筑群体形成理性环抱的态势。每个地块内的建筑布局也在适应高差变化,有院落、有界面、有延伸、有突然出现的小惊喜。

  12、边合区的规划设计(4平方公里)

  这是一个非常注重城市功能布局效率的设计方案,整个布局采用了紧凑、实用的空间安排。规划方案尤其关注区域未来呈现出的景观层次,整体空间景观组织没有局限于场地本身,而是将周边的水体景观、湿地景观与场地内的冲沟、多个方向的汇水廊道(带状绿化)串联为整体,实现整个区域的景观提升。

  13、口岸贸易区详细规划设计(1平方公里)

  方案充分利用口岸贸易区的对外展示价值,打造富有特色的滨河功能界面。规划方案加大了综合服务与内部物流地块的一体化衔接。设置了大量的主题文化展示的空间(广场、雕塑、公园),并且通过花瓣形式的建筑群体布局,隐喻边境城市的文化特征。

  14、对于复杂要素影响下的图解思考(5平方公里)

  方案的路网条件是混乱的,有斜向的、有正向的。大尺度的带动要素与组团核心区的空间处理方式、场地内部空间秩序与滨水区域空间秩序的整体串联,都是这张图纸在寻找的内容。

  15、城市特定发展创意区城市设计(3.8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体现了非常综合的设计价值观。空间形态特色不是孤立的、生硬的存在,而是具备了多样化的组合精神。建筑本身的形体设计不再是这张图的表达重点,需要通过模式化的处理代替设计的复杂性。贯穿区域内的滨水绿化空间是整个方案的点缀,既在形式之内,又不局限于形式,具备了充分的飘逸气质。

  16、城市中心区域的详细设计(3平方公里)

  这个方案纵向的功能分区非常明显,由左至右呈现出偏生活——偏商务——偏综合服务——偏休闲的整体态势。为了使方案具有一气呵成的整体气势,横向轴线的设计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技巧,包括:空间开合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位呼应、对景与转折的空间提示、人工与自然的虚实转换、藕断丝连式的真假空间等。自然不再是简单的自然,建筑不再是简单的建筑。

  17、县城老城区核心区更新改造详细设计(5公顷)

  这个区域面积不大,是老城区的几何中心,也是老城区仅有的活动广场。现状风貌不佳,缺乏吸引力,交通环境混乱,文保建筑体现不够。规划首先为地区植入公共服务职能,实现地区的整体活力提升。其次,通过建立区域内城市元素与历史文脉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开敞空间重新找回乡愁韵味。新的文化元素包括:红色文化广场、老八景之一的铜钟按时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大戏台。同时,场地的设计加大了对空间的立体式使用,通过台阶式的下沉场地设计,提供了富有创意的户外观演场所。

  18、北方城市广场的更新改造详细设计(1.8公顷)培训班室内制图设计学校培训专业室内家具设计班

  这是最近做的一个尺度最小的广场设计,这只是一个大项目中的其中一个小点。现状这个广场只有非常简单的铺地、绿化,没有任何人气,这显然不符合现代城市对于空间品质的要求。方案希望通过对广场的复合化改造,提升城市老城区的空间品质和活力,成为激活城市魅力的触媒焦点。塑造场地的空间趣味——创造体验性;植入场地的文化属性--创造体验性;提升场地的人文活动--增强参与性;增强场地的季节适应--利用技术性。广场设计采用了非常几何化的设计语言,所有斜 室内设计培训去哪好向元素的使用,都是在与广场外围的城市要素发生直接的对话。

  整理着这些草图,会重新想起好多难忘的瞬间,依然能记起画哪个方案时空调不给力造成的汗流浃背、画哪个方案时没有得到认可带来的心情焦虑、画哪个方案时过于亢奋造成的休息严重不足。这些回忆都是一起工作中各种心情的凝结。

  一个事情做得好不好,有兴趣的成分在,即使再有兴趣,也往往都贵在坚持。一个事情坚持了一段时间,形成了一些积累,这也必然就形成了一个小世界。

  我只是众多工作了10年的不新不老员工之一,这些草图只代表我的一个世界,但我更相信你世界中的精彩纷呈。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 零基础室内设计短期培训班为“有设计灵感、有项目阅历、有思考惯性”的行业匠人。

  感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给我提供的职业零基础培训3dsmax室内设计平台,感谢详规中心所有领导、同事们多年来的认真指导与帮助。

点击这里复制本文地址 以上内容由信达东莞室内设计培训班,东莞CAD培训,东莞室内装修整理呈现,请务必在转载分享时注明本文地址!如对内容有疑问,请联系我们,谢谢!

相关内容

0条评论

支持Ctrl+Enter提交

信达东莞室内设计培训班,东莞CAD培训,东莞室内装修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我的网站 粤ICP备17052847号-6 统计代码
自定栏目| 自定栏目| 自定栏目| 自定栏目

qrcode
在线客服
服务热线

服务热线

0769-81306839

微信咨询
我的网站名称
返回顶部
X我的网站名称

截屏,微信识别二维码

微信号:V959816888

(点击微信号复制,添加好友)

  打开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请打开微信添加咨询详情!